《孟子·梁惠王(上1.2—1.6)》解读

2023-08-20 12:22:14来源:哔哩哔哩

孟子·梁惠王(上—)

作者:【先秦】孟子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孟子见梁惠王。王立于沼上,顾鸿雁麋鹿[1],曰:“贤者亦乐此乎?”孟子对曰:“贤者而后乐此,不贤者虽有此,不乐也。《诗》云[2]:‘经始灵台[3],经之营之,庶民攻之[4],不日成之。经始勿亟[5],庶民子来[6]。王在灵囿,麀鹿攸伏[7],麀鹿濯濯[8],白鸟鹤鹤[9]。王在灵沼,於牣鱼跃[10]。’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,而民欢乐之,谓其台曰灵台,谓其沼曰灵沼,乐其有麋鹿鱼鳖。古之人与民偕乐,故能乐也。《汤誓》曰[11]:‘时日害丧,予及女偕亡[12]。’民欲与之偕亡,虽有台池鸟兽,岂能独乐哉?”注释:[1]顾:视;看。 [2]《诗》云:此章所引为《诗·大雅·灵台》,记述文王营造灵台之事。 [3]经始:即“始经”。经:测度。指测量灵台的位置,以便建造地基。灵台:祭祀神灵之台。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。孟子在这里作了引申,认为文王与民同乐,故民称其台为灵台。灵是美好的意思。 [4]攻:建造。 [5]亟:急。 [6]子来:像儿子一样前来。 [7]麀(yōu)鹿:牝鹿。攸伏:安然俯伏。攸:安然貌。 [8]濯(zhuó)濯:肥胖而光滑的样子。 [9]鹤鹤:羽毛洁白的样子。 [10]上引诗句意为,开始建灵台,测量又经营。百姓来建造,很快就造好。王说莫要急,百姓更卖力。文王到灵囿,母鹿卧不惊。母鹿肥又美,白鸟羽毛洁。文王到灵沼,满池鱼儿跳。於(wū):赞叹词。牣(rèn):满。 [11]《汤誓》:《尚书》中的一篇。记载商汤讨伐暴君夏桀的誓词。 [12]以上两句意为,这太阳何时陨落?我们和你一起灭亡!夏桀曾自比太阳,故百姓以“日害丧”诅咒之。时:这。害:同“曷”。何时。女:同“汝”。你。

原边注:贤者与民偕乐,故能乐此乐;不贤者不与民偕乐,虽有此乐而不能乐。

点评:本章论与民偕乐,与《梁惠王下》、、、章内容相近,放在《梁惠王下》似乎更合理。孟子不反对君主拥有一定的特权和享乐,这既是对现实的承认,也是对劳心、劳力社会分工的认可,但前提是君主要有贤的品德,能够推己及人,与民同乐,得到百姓的支持。相反,若是一味贪图个人享乐,甚至与民为敌,则只能是自取灭亡。

梁惠王曰:“寡人之于国也[1],尽心焉耳矣。河内凶,则移其民于河东,移其粟于河内[2]。河东凶亦然[3]。察邻国之政,无如寡人之用心者。邻国之民不加少[4],寡人之民不加多,何也?”

孟子对曰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[5]。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[6]。或百步而后止,或五十步而后止。以五十步笑百步,则何如?”

曰:“不可,直不百步耳[7],是亦走也。”

曰:“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。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;数罟不入洿池[8],鱼鳖不可胜食也;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。谷与鱼鳖不可胜食,材木不可胜用,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。养生丧死无憾,王道之始也[9]。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。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。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。谨庠序之教[10],申之以孝悌之义,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[11]。七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[12],途有饿莩而不知发[13];人死,则曰‘非我也,岁也’,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,曰‘非我也,兵也’。王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[14]。”

注释:

[1]寡人:古代君主、诸侯的自称。 [2]以上三句意为,河内发生灾荒,就把那里的一些百姓迁移到河东,把粮食运到河内。河内:指河南黄河以北的地区,包括今河南沁阳、济源、博爱一带,当时属魏国的领土。凶:饥荒。这里用作动词。河东:黄河以东的地区,指今山西西南部,当时属于魏国的领土。 [3]河东凶亦然:河东发生灾荒也是这样。即将河东的一些百姓迁移到河内,把粮食运到河东。 [4]加少:更加少。加:更加。 [5]以上两句意为,大王喜欢打仗,那我就用打仗来作比喻。喻:比喻。 [6]以上三句意为,战鼓咚咚擂响,刚一交战,就丢盔弃甲,拖着兵器逃跑。填然:鼓声咚咚状。曳:拖。走:跑。 [7]此句意为,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。直:只不过。 [8]此句意为,密孔的渔网不入池沼。数罟(shuò gǔ):密网。罟:网。洿(wū)池:大池。 [9]以上两句意为,百姓养生送终没有缺憾,这是王道的开始。王道:孟子的政治主张,与霸道相对,指实行仁义以赢得民心和天下的归附。 [10]庠(xiáng)序: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。 [11]以上三句意为,注重学校的教育,宣讲孝悌的道理,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在路上头顶肩扛了。颁白:须发斑白。颁:通“斑”。负戴:以背负物,以头顶物。 [12]检:禁止。 [13]以上两句意为,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,路上有饿死的尸体却不知道开仓赈济。莩(piǎo):同“殍”。饿死的人。发:开仓发粮;赈济。 [14]以上两句意为,大王不要怪罪年成不好,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你这儿来了。斯:犹“则”。

原边注:

讥惠王好战,虽有惠民之举,亦不过五十步笑百步耳。

行仁政,则能王天下。

点评:

本章论仁政、王道。惠王认为自己治国爱民,尽心尽责。孟子认为他只是行一些小惠,并未真正尽责,特别是惠王连续对外发动战争,给魏国民众生命、财产造成巨大伤害,与那些完全不行仁政的国君没有根本区别。就好像打仗时逃跑,有的逃了一百步,有的只逃了五十步,但本质上没有不同。故孟子以“五十步笑百步”为喻,劝其弃霸道而行王道,并对仁政、王道作了阐发:首先要尊重自然规律,“不违农时”,“数罟不入洿池”,“斧斤以时入山林”。还有,给百姓足够的产业,每家有五亩之宅,百亩之田,使百姓有基本的生活保障。然后,兴办学校,推行教化,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。孟子的主张包含维持生态平衡,合理开发、利用自然资源,发展生产,注重教化等思想,有着积极的意义。

需要说明的是,在孟子这里,仁政、王道的含义既密切相关又有所区别,仁政侧重于对民众的治理,王道强调对天下的平治;王道以仁政为内容,仁政以王道为归依。王道就是以仁政而非暴政赢得天下的归附,平治天下。

梁惠王曰:“寡人愿安承教[1]。”

孟子对曰:“杀人以梃与刃,有以异乎[2]?”

曰:“无以异也。”

“以刃与政,有以异乎[3]?”

曰:“无以异也。”

曰:“庖有肥肉[4],厩有肥马[5],民有饥色,野有饿莩,此率兽而食人也[6]。兽相食,且人恶之[7],为民父母,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,恶在其为民父母也[8]?仲尼曰:‘始作俑者[9],其无后乎[10]!’为其象人而用之也[11]。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[12]?”

注释:

[1]此句意为,我愿意诚心接受指教。安:乐意。承:接受。 [2]以上两句意为,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杀死人,有什么不同吗?梃(tǐng):木棒。刃:刀刃。这里指刀。 [3]以上两句意为,用刀杀死人和用苛政害死人,有什么不同? [4]庖(páo):厨房。 [5]厩:马棚。 [6]率兽而食人:率领野兽吃人。率:率领。一说驱赶。朱熹《集注》:“驱兽以食人。” [7]以上两句意为,野兽自相残食,人们尚且憎恶。且人恶之:按现在的词序,应是“人且恶之”。且:尚且。 [8]以上三句意为,作为百姓的父母,施政却不能避免率领野兽来吃人,那么其作为百姓的父母又表现在哪里呢?恶在:何在。恶(wū):何;怎么。 [9]俑: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或陶偶。 [10]其无后乎:以俑代人殉葬,虽是一种进步,但俑具人形,尚有殉葬之意在。孔子崇尚仁爱,故对始作俑者亦加谴责。 [11]象:同“像”。 [12]以上五句意为,孔子说:“率先用人偶殉葬的,大概不会有后代吧!”因为他模仿人的样子来做殉葬品。(这样尚且不可,)又怎么能让这些百姓饥饿而死呢?斯:这些。

原边注:

以政杀人,甚于以刃杀之。

点评:

本章紧承上章,批评梁惠王以苛政杀人。孟子特别强调作为国君,应像“民之父母”一样去保民、爱民、养民,惠王不仅没有做到这一点,反而有“率兽食人”之弊。本章“庖有肥肉,厩有肥马,民有饥色,野有饿莩”四句,被诗圣杜甫提炼为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,成为批判暴政的千古名句!

梁惠王曰:“晋国[1],天下莫强焉,叟之所知也。及寡人之身,东败于齐,长子死焉[2];西丧地于秦七百里[3];南辱于楚[4]。寡人耻之,愿比死者一洒之[5],如之何则可?”

孟子对曰:“地方百里而可以王[6]。王如施仁政于民[7],省刑罚,薄税敛,深耕易耨[8],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,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长上,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[9]。”

“彼夺其民时[10],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。父母冻饿,兄弟妻子离散。彼陷溺其民[11],王往而征之,夫谁与王敌?故曰:‘仁者无敌。’王请勿疑!”

注释:

[1]晋国:韩、赵、魏三家分晋,称为“三晋”,故梁(魏)惠王亦自称魏国为晋国。 [2]东败于齐,长子死焉:指魏惠王二十九年(前341)魏、齐马陵之战,齐威王派田忌、孙膑率军队大败魏军于马陵。魏将庞涓自杀,太子申被俘。 [3]西丧地于秦七百里:指秦将公孙鞅打败魏国,迫使魏国割让河西郡全部和上郡十五县,几次著名的战役分别发生在魏惠王三十年(前340)、后元五年(前330)、后元六年(前329)和后元七年(前328)。 [4]南辱于楚:指魏惠王后元十二年(前323)楚、魏襄陵之战,魏军被楚将昭阳击败,被迫割让大片土地。 [5]此句意为,想要为所有死者报仇雪恨。比:为;替。一:全;都。洒:同“洗”。 [6]此句意为,只要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可以称王天下。地方百里:方圆百里的土地。王(wànɡ):动词,指称王于天下。 [7]仁政:孟子的思想主张,是对孔子“为政以德”思想的继承和发展,主张通过一系列的惠民政策,如“制民之产”,给予充足的土地和田宅,让百姓生活有基本保障,同时轻徭薄赋、十一而税,征发徭役“无夺农时”,“关市讥而不征”,“泽梁无禁”等,以赢得民心,实现政治统治。 [8]以上三句意为,少用刑罚,减轻赋税,让百姓深耕细作,及时除去杂草。易耨(nòu):即“疾耨”。及时除草。易:疾;速。 [9]此句意为,可让他们制作木棒对抗秦、楚坚实的铠甲、锋利的兵刃。挞(tà):击打。 [10]此句意为,别国的统治者经常侵占百姓的生产时间。彼:指别国不行仁政的统治者。 [11]此句意为,他们使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。陷溺:指陷入危难或不好的境地。

原边注:

孟子倡仁政、王道,根据皆在“仁者无敌”。

点评:

本章论仁者无敌。孟子到魏国时,惠王正经历了执政以来的巨大挫折,他所说的“东败于齐”“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”“南辱于楚”即是魏国对外战争中几次惨痛的失败。此时的惠王复仇心切,故见到孟子就问“何以利吾国”(见)。针对惠王的心理,孟子告诫其只有实行仁政,才能称王天下,因为“仁者无敌”。

需要说明的是,战国时一般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(吴、越、楚在春秋时期已称王,另当别论),诸侯一般只能称公、侯、伯等。公元前334年,梁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(今山东滕州东南)朝见齐威王,尊齐威王为王,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,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,史称“徐州相王”。自此以后,诸侯纷纷称王。面对这一形势,孟子不是站在“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”的传统观念对其表示反对,而是因势利导,劝当时的诸侯效法当年的文王,行仁政而称王。

孟子见梁襄王[1],出,语人曰:“望之不似人君,就之而不见所畏焉[2]。卒然问曰[3]:‘天下恶乎定[4]?’”

“吾对曰:‘定于一[5]。’”

“‘孰能一之?’”

“对曰:‘不嗜杀人者能一之[6]。’”

“‘孰能与之[7]?’”

“对曰:‘天下莫不与也。王知夫苗乎?七八月之间旱,则苗槁矣。天油然作云,沛然下雨,则苗浡然兴之矣[8]。其如是,孰能御之?今夫天下之人牧[9],未有不嗜杀人者也。如有不嗜杀人者,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[10]。诚如是也,民归之,由水之就下[11],沛然谁能御之?’”

注释:

[1]梁襄王:梁惠王之子,名嗣,公元前318年至前296年在位。 [2]以上两句意为,远看不像个国君,到了他面前也不能令人敬畏。畏:敬畏。 [3]卒:同“猝(cù)”。突然。 [4]此句意为,天下怎样才能安定?定:安定。 [5]此句意为,天下统一了就会安定。一:统一。 [6]此句意为,不喜欢杀人的人能统一天下。嗜:喜好。 [7]此句意为,谁愿归顺他呢?与:跟随;跟从。之:指“不嗜杀人者”。 [8]以上三句意为,天上涌起大片乌云,降下大雨,禾苗便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。油然:充沛的样子。沛然:盛大貌。 [9]人牧:治理人民的人,指国君。 [10]此句意为,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伸长了脖子盼望他。引:伸。领:脖颈。 [11]由:同“犹”。如同。

原边注:

天下统一则安定。

行仁政者可统一天下。

仁者无敌。

点评:

本章论“定于一”,是孟子王道思想的反映。公元前319年梁惠王去世,第二年梁襄王正式即位。孟子与他会面,此章即为二人的对话。孟子认为天下必将统一,是大势所趋。同时又认为只有“不嗜杀人者”,也就是行仁政、王道者才可以统一天下。不过,王道虽然能够赢得民心,赢得天下,但行王道还是霸道则取决于统治者自己。孟子在与襄王接触后,感到他不像个有为的君主,十分失望,不久只好离开了魏国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角质层薄怎么修复增厚快一点(角质层薄怎么修复增厚)
下一篇:最后一页